刘佳婧:编织不是结果,而是一种时间经验 | 2016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家三年展 参展艺术家
我们开始介绍
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
参展艺术家
↓
中国
“在灯的影响下,毛线会拥有方向感,成为空间中的指引”
刘佳婧,《时间的放大镜》,装置,表演,综合材料,尺寸可变,2016
采访时间:2016年8月
采访人:杭州纤维三年展(文中用“FAT”表示)
受访人:刘佳婧(文章中用“L”表示)
FAT:很早之前的《白驹过隙》,还有《估衣》,去年关于到反排村考察的创作,包括这次参展的作品,都从不同方面指向了很明晰的“物”,背后是很文学的叙述和思考,实际上呈现出来物品特质、现成品的物性都很明显。你是如何去考虑“物质感”的?
L:做《白驹黑马》那件作品的时候我关注的是“装修”这么一个话题。人们通过装修来将空间感变成场所感,这里面有身份、品位、时尚的影响,也有很多情绪化的行为,在我看来这跟人们穿衣打扮很像,服装就是人们在身体上搞的装修,所以之后我做了一个“装修服装秀”,再又做了“估衣”。
关于反排的创作其实是有两个部分,一个部分是三条道路剪影弯曲而成的雕塑,在我的设想里,放在展厅里的是一个模型,原型希望它可以是一个放在反排村口的一件公共雕塑。我在他们村委外出务工人员登记册上看到,从反排出发,外出务工的三条道路分别通向了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。
这次参展的作品《时间的放大镜》我想要强调编织与时间的关系,当然这个叙述并不独特,结绳记事、珀涅罗珀也这么做。在我看来,编织不是结果,而是一种时间经验,将“线球-织物”之间的过程延长,放缓,原本正常的叙述获得诗意。
刘佳婧,《时间的放大镜》,装置,表演,综合材料,尺寸可变,2016
FAT:那纤维材料的物质感,你是怎么去感受的?
L:在我看来,艺术作品中的纤维绝不仅仅是物质材料,从古至今,它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,所旁及的话题上至关联国家社稷民族融合的丝绸之路,下至能让万人空巷的一块“的确良”面料,沾染各种世态人情、七情六欲。我们没办法将鸽子与和平彻底剥离,也无法将衣服的保暖需求和身份象征比例数据化。因此,纤维出现在作品中不可能只是纯粹的物质,当然,在我看来,恰恰是它这种拖泥带水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。
刘佳婧,《时间的放大镜》,装置,表演,综合材料,尺寸可变,2016
在我的作品中,物质感不是预先设定的,而是在作品中获得的。《白驹黑马》中的老房子切片因白盒子展厅而获得物质感、估衣中的旧衣服与秤杆另一头的百货互相建构物质感,反排村的道路剪影是因为当地的现实而获得物质感。《时间的放大镜》中,线的物质感则是来自异化的空间体验。日常生活中,同一件物品会因人因时因势发生变化,作品中的物也一样,而我是试图在作品中重新塑造物性。
编织不是结果,而是一种时间经验,将“线球-织物”之间的过程延长,放缓,原本正常的叙述获得诗意。在十八米长的黑暗通道中,毛线的属性将被刷新,它不再是温暖、亲情的象征物,而是稳定的、静止的时间感制造者,在灯的影响下,它会拥有方向感,成为空间中的指引。同样的道理,被放大的线球,极其缓慢的自转,也是想要打破僵局,让线球与星球、自转与日夜建构联系。这些关于时间感的暗示,也都是通过重构物性来确立的。就像博尔赫斯说“让房子看上去显得大的,是漫长的岁月”。
2016 第二届
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
2016.08.25 — 10.25
浙江美术馆
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
中国丝绸博物馆